更多关于上海的丧葬习俗

上海的丧葬习俗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主要习俗:

  1. 停尸仪式(挺丧)逝者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最后的时刻,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
  2. 报丧仪式:通过燃放鞭炮、上门告知或电话通知等方式,将逝者去世的消息传达给亲友和村人。
  3. 小殓与大殓
    • 小殓:为逝者沐浴、整容、梳理头发,然后穿上寿衣。寿衣一般为单数,颜色多为素色。
    • 大殓:将逝者放入棺材,棺内会放置一些陪葬品,如手帕、毛巾等生活用品,还有用红纸包好的茶叶、米等。
  4. 守灵:子女和近亲轮流守灵,守灵期间要不断上香、烧纸,不能让香烛熄灭,同时要随时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守灵者要保持庄重、肃穆,不可在灵堂内娱乐或大声谈笑。
  5. 哭丧:哭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部分,是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女眷们轮番登场,以各种各样的哭腔哭出与逝者之间的生活片段。
  6. 吊唁仪式:亲友接到报丧后,会携带花圈、挽联、礼金等前来吊唁。在灵堂前,吊唁者要向逝者遗像鞠躬或磕头,表达哀思。家属要在灵堂旁陪祭,向吊唁者回礼致谢。
  7. 出殡仪式:出殡时间一般选在清晨或上午,由长子或长孙摔碎“丧盆”,起灵出发。送葬队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前面是引魂幡、花圈,接着是棺材,后面是披麻戴孝的亲属。出殡途中,送葬队伍要保持安静、有序,遇到桥梁、路口等,要撒一些纸钱。
  8. 下葬仪式:亲属先往墓穴中撒一些纸钱、硬币等,然后填土掩埋,堆起坟堆。安葬过程中,亲属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同时要尊重墓地的环境和他人的坟墓。
  9. 做七仪式:从逝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举行祭祀活动,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其中,“五七”祭奠仪式尤为隆重,可能包括超度法事等。
  10.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丧服的颜色和样式有严格的规定,以体现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11. 吃豆腐宴(豆腐饭):和北方一样,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故去都谓为喜丧,儿女们除了举办丧礼以尽孝心外,还要备下酒席以答谢亲朋好友。
  12. 焚衣习俗:家人去世后,亲属会在死者床前或屋前宅后铺上稻草,上放死者的衣物、锡箔之类,加以焚烧,寓意送亲人远行。
  13. 兜三朝(圈三朝):流行于上海郊区,出葬日凌晨,吊丧者穿着孝服,手执炷香,由死者长子领着绕宅3圈,唤泣哀悼,表示对死者深情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