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正成为未来最具成长性的行业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今年适逢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多地宣布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网络扫墓、代人扫墓等概念再度热了起来。

不过,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清明节是中国“孝文化”的代表节日,如果不能亲自到场缅怀先人,是“不孝”的表现。不仅如此,在为亲人选择墓地时,更是不惜重金。

但真正说起殡葬,中国人却是十分忌讳,平时甚至连谈论都极少。因此,传统殡葬业一般被视为一个封闭的、上不了台面的行业,很少进入普罗大众视野。

尽管这个行业充满了黑灰色彩,但其实它还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也很早就被资本盯上了。有研究机构测算,中国殡葬业将在2050年迎来峰值,市场规模达万亿级。因此,有人说,伴随国家殡葬业改革进程,中国殡葬业间的角逐,本质是对亿万级消费市场的抢夺。

自2004年开始,民营资本开始有序进入殡葬行业。目前在港股上市的殡葬企业,有北海集团、香港生命科学、安贤园、福寿园、仁智国际集团、中国生命集团6家公司,以及A股非殡葬主营的福成股份和永安林业。

2019年4月5日,清明节,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墙前,祭奠逝去亲人的民众。

2019年12月17日,中国万桐园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中国殡葬业上市公司又增一员。

未来几十年成长性最好的行业

“暴利”一直是殡葬行业的标签,这未必准确,但形容其潜力非常恰当。

长久以来,“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殡葬行业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每个生者都希望尽最大能力给逝者一个安息之所。

加之,民间迷信灵魂不死、信奉逝者灵魂能造福于后人,产生了对死者的崇拜尊敬,一套套安抚神灵接送鬼神的礼仪便这样衍生而来。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殡葬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生意。

而随着中国老龄化以及城镇化率的提高,对墓地的需求开始呈现稳定增长,墓地的稀缺性越来越凸显,价格也开始越来越高。甚至有人预测,未来20年乃至于50年内,中国成长性最好、最稳定的行业便是殡葬业。

这个预测不是空穴来风。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2.5亿,占总人口的17.3%,并且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据中国老龄委预测,未来中国老龄人口将以3.28%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最终在2050年达到峰值4.3亿,占全国人口的35%。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殡葬服务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测算,中国死亡人口每年大约1000万人,按照最低标准丧葬费用计算,假如平均每人2000元,可以估算出殡葬行业每年的既定市场份额为200亿元。

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以及其他殡仪服务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对殡葬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国内殡葬市场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这还是保守估计。中国殡葬协会曾在2014年预测,2020年中国殡葬业消费将达6000亿元,至2023年达到1万亿元。

据一位来自广东西部的村民反映,他们那里虽然没有去殡仪馆的习惯,但在家里办丧事的花销一点都不低。“前几年伯母家爸爸去世,办的是我见过最简单的葬礼,消费8万,其他稍微隆重点儿的就要十几二十几万”。

而每年1000万人口的死亡数据,也很快会被刷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再过10年,也就是到2030年的时候,1949年后出生的人口将进入死亡高峰期。其中1963年一年,中国出生人口有2900多万。按照人均寿命80岁计算,到2040年前后,中国人口一年可能有近3000万人口死亡。2040-2050年,中国殡葬业将迎来极端峰值。

最多再过十几年,各地殡葬场所将陷入空前危机,面临火葬场数量少、火葬设备不足、墓地稀缺、殡葬关怀事业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之前的成见,高校对于殡葬人才培养不足,殡葬行业也会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

因为,中国殡葬部门大都已经习惯了长期年死亡人口600多万的局面,最近20多年虽然死亡人口有增加,但总增量也不过30%,原有规模勉强可以应付。但未来20年,死亡人口规模可能逐步攀升至近3000万,矛盾必然会凸显。

比如,墓地价格高涨。据媒体报道,2019年清明前夕,北京太子峪陵园在售的双穴墓地价格有9.5万元、9.8万元、10.8万元不等,多穴墓甚至高达20多万元,这费用尚不包括墓碑刻字和安葬服务;位于京郊西山风景区的北京福田公墓,不到一平方米的传统墓地售价在20万元左右。

这种情况下,“改善民生”固然重要,“改善民亡”亦不容忽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