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农村的豆腐饭

在农村有红白喜事之分,我们宝应老家的"豆腐饭"就是指白事。小时候对村子里死了人特别害怕,看上一眼几晚上吓得不敢睡觉,在一般情况下,父母不会带孩子参加白事,怕吓着孩子。

农村人特别纯朴特别友善,一个生产队如同一个大家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会主动帮忙,且不讲任何条件和回报。尤其是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齐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彼此感到特别温暖。

一家人的喜事就是全生产队人的喜事,谁家要是老了人(去世),生产队的人都跟着伤悲,每家每户都会买把纸烛,到办丧事的人家叩头送上一程,年纪大的奶奶或大妈也会声泪俱下的哭上一场,是真的掉眼泪,真的伤心,办丧事的人家心情也会得到一些宽慰。

儿时办丧事吃豆腐饭,饭菜都很简单,既然是豆腐饭,豆腐、卜页、青菜是必不可少的,什么红烧豆腐、凉拌豆腐、青菜豆腐汤,豆腐是主角,主家也会上一碗红烧肉和红烧鱼,其它菜都是蔬菜。

农村人家最不缺的是蔬菜,办丧事的人家青菜是不用买的,左邻右舍会自发地从家中菜园里一篮篮送来,吃饭的板凳和八仙桌,都会主动提供借用。一家办丧事,全村人来帮忙,感受到的是满满的乡情。

吃豆腐饭也是有讲究的,家中相关的知亲个个都得披麻戴孝,一般的人戴一个黑纱即可,但儿孙要拿一根白纸糊的叩首棒,亲友吊孝时陪同叩头。亲戚家必须要有人上门报信,别人知道后才会来,亲友吊孝不给钱,一般会买一条被面子和一对纸烛,吊孝的人走进主人家客厅,先给死者叩个头,这时主人家会悲嘁嘁地哭上一阵子,在亲友和众人的劝说下才会停止。

儿时农村办丧事,请几个道人和尚念经是不可少的,是为亡灵超度,说白了是做给活人看的,烧纸钱也只是看人心。在老家有句话,死老子(父亲)容易死娘难,死了娘的人家,丧事上的规矩实在太多,舅舅为大,如果有什么礼节没走到,娘家人不如意,会有一连串的麻烦事。

在八十年代的农村,我们老家有一段时间还允许土葬,如果死了父亲的人家,在死者入殓时,必须剪下儿子的一小撮头发,用于钉棺材板刹钉,那仪式很庄重,也是亲友哭得最厉害的时候。一般刚去世的老人在家要停放3天,每天都得有人通宵的守夜,算是尽孝心送上一程。

去世的如果是长寿老人,主人家会给亲友送上长寿碗、长寿糕,大家讨个彩头图个吉利。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家中有亲人去死的,要守孝3年,春节不得张贴红色的春联,第1年在大门上贴上"守孝"两个大大的白纸黑字,且要上饭1年(一天三顿饭祭祀),第2、3年改贴黄、绿色的纸写的黑字,如果子女要结婚的,守孝期满方可办喜事,要么在老人去世后的42天内办喜事冲喜。

儿时最怕晚上走路,说是死去的亡灵会出来,也就是传说中的鬼。常常听大人说看到鬼了,披头散发,白衣白褂,全身都是白色。小孩最怕鬼了,走晚路时遇见坟堆,头都不敢回,怕肩头无形的灯给熄灭了,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

旧社会能把人变成鬼,如黄世仁把白毛女逼成了鬼,新时代有的人半人半鬼,其实世上并没有鬼,只是有些人心怀鬼胎、装神弄鬼,甚至坏事干绝,夜路走多了,总要遇见鬼。

儿时老家吃豆腐饭的习俗,不知道现在改变了没有?有些传统要继承,有些需要移风移俗,一个地方的习俗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如今儿时吃豆腐饭的经历,成了我对故乡的一种记忆和怀念!

殡葬业正成为未来最具成长性的行业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今年适逢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多地宣布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网络扫墓、代人扫墓等概念再度热了起来。

不过,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清明节是中国“孝文化”的代表节日,如果不能亲自到场缅怀先人,是“不孝”的表现。不仅如此,在为亲人选择墓地时,更是不惜重金。

但真正说起殡葬,中国人却是十分忌讳,平时甚至连谈论都极少。因此,传统殡葬业一般被视为一个封闭的、上不了台面的行业,很少进入普罗大众视野。

尽管这个行业充满了黑灰色彩,但其实它还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也很早就被资本盯上了。有研究机构测算,中国殡葬业将在2050年迎来峰值,市场规模达万亿级。因此,有人说,伴随国家殡葬业改革进程,中国殡葬业间的角逐,本质是对亿万级消费市场的抢夺。

自2004年开始,民营资本开始有序进入殡葬行业。目前在港股上市的殡葬企业,有北海集团、香港生命科学、安贤园、福寿园、仁智国际集团、中国生命集团6家公司,以及A股非殡葬主营的福成股份和永安林业。

2019年4月5日,清明节,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墙前,祭奠逝去亲人的民众。

2019年12月17日,中国万桐园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中国殡葬业上市公司又增一员。

未来几十年成长性最好的行业

“暴利”一直是殡葬行业的标签,这未必准确,但形容其潜力非常恰当。

长久以来,“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殡葬行业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每个生者都希望尽最大能力给逝者一个安息之所。

加之,民间迷信灵魂不死、信奉逝者灵魂能造福于后人,产生了对死者的崇拜尊敬,一套套安抚神灵接送鬼神的礼仪便这样衍生而来。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殡葬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生意。

而随着中国老龄化以及城镇化率的提高,对墓地的需求开始呈现稳定增长,墓地的稀缺性越来越凸显,价格也开始越来越高。甚至有人预测,未来20年乃至于50年内,中国成长性最好、最稳定的行业便是殡葬业。

这个预测不是空穴来风。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2.5亿,占总人口的17.3%,并且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据中国老龄委预测,未来中国老龄人口将以3.28%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最终在2050年达到峰值4.3亿,占全国人口的35%。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殡葬服务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测算,中国死亡人口每年大约1000万人,按照最低标准丧葬费用计算,假如平均每人2000元,可以估算出殡葬行业每年的既定市场份额为200亿元。

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以及其他殡仪服务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对殡葬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国内殡葬市场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这还是保守估计。中国殡葬协会曾在2014年预测,2020年中国殡葬业消费将达6000亿元,至2023年达到1万亿元。

据一位来自广东西部的村民反映,他们那里虽然没有去殡仪馆的习惯,但在家里办丧事的花销一点都不低。“前几年伯母家爸爸去世,办的是我见过最简单的葬礼,消费8万,其他稍微隆重点儿的就要十几二十几万”。

而每年1000万人口的死亡数据,也很快会被刷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再过10年,也就是到2030年的时候,1949年后出生的人口将进入死亡高峰期。其中1963年一年,中国出生人口有2900多万。按照人均寿命80岁计算,到2040年前后,中国人口一年可能有近3000万人口死亡。2040-2050年,中国殡葬业将迎来极端峰值。

最多再过十几年,各地殡葬场所将陷入空前危机,面临火葬场数量少、火葬设备不足、墓地稀缺、殡葬关怀事业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之前的成见,高校对于殡葬人才培养不足,殡葬行业也会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

因为,中国殡葬部门大都已经习惯了长期年死亡人口600多万的局面,最近20多年虽然死亡人口有增加,但总增量也不过30%,原有规模勉强可以应付。但未来20年,死亡人口规模可能逐步攀升至近3000万,矛盾必然会凸显。

比如,墓地价格高涨。据媒体报道,2019年清明前夕,北京太子峪陵园在售的双穴墓地价格有9.5万元、9.8万元、10.8万元不等,多穴墓甚至高达20多万元,这费用尚不包括墓碑刻字和安葬服务;位于京郊西山风景区的北京福田公墓,不到一平方米的传统墓地售价在20万元左右。

这种情况下,“改善民生”固然重要,“改善民亡”亦不容忽略。

“殡葬全免费”模式,早该全国推广了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山东沂水县高庄镇门庄村老人许立山的追思会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举行。村支书张德全致悼词,宣读老人生平简介,与其亲人一起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一改革,真是好!俺爹的后事,基本上不花钱就办完了,老人走得有尊严,我们做子女的也有面子。”许立山的儿子许世才说。许世才口中的“改革”,正是沂水县的“殡葬全免费”政策。

丧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装棺再葬、散埋乱葬等,曾是长期存在于全国许多地方的陈规陋习。这些现象不仅导致殡葬难、殡葬贵、“死不起”“死人与活人争地”等弊端丛生,更与移风易俗、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格格不入。沂水县从2017年5月开始实施的“殡葬全免费”改革,则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借鉴。去世者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费、墓碑及刻碑费等相关费用全部纳入县乡两级财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单位改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回归公益属性;推广“追思会”等新型丧葬礼仪,既尊重逝者,又为生者“挣”足面子。

直观地看,“殡葬全免费”对于地方财政的确是一笔数额较大的支出款项。据相关统计,沂水县每年去世人口约8500人,县财政为落实该政策,每年需要投入2000万元左右。但着眼于优环境、改陋习、树新风的民生账,最终确实诞生了一份优异成绩单:截至2021年4月13日,4年多的时间里,共有34451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户均减负2.5万元,新去世人员进公墓安葬率100%,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8亿元、土地1000多亩、木材3万立方米。

其实,很多民众对逝前修坟、装棺再葬、相互攀比、丧事大办等并不认可,甚至颇有怨言。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碍于乡邻情面,又不得不“随大流”。如果相关部门能主动担当,大胆作为,这些陋习积弊自然会在“得民心、顺民意”的过程中逐渐被摒弃。据报道,全国已有22个省份的350多个地区到此考察学习,期待“殡葬全免费”早日推向全国。

上海殡葬服务公司

上海殡葬服务公司,全天24小时服务、寿衣骨灰盒、净身穿衣、遗体接运、遗体寄存、灵堂布置、告别火化、风水选墓地、迁坟落葬、上海及周边各大墓地陵园咨询!

服务项目:

普通灵堂、特惠鲜花灵堂499,由家属自己选择。

上海殡葬服务公司

由专业从事殡葬行业多年的工作人员、设计、研究、制造、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殡葬服务单位,为方便市民办丧事而投资组建的专业性服务单位。公司可按逝者家属要求代办全部殡葬事宜,并供应各类丧葬用品,策划殡仪活动,免费接受殡仪服务咨询,为市民提供殡葬丧事一条龙全程服务。公司以尊人意、重民心,尊社会、重道德,倡导科学、促进正风。为丧家提供24小时人性化的殡葬“一站式”服务,为逝者策划安排帮助骨灰安置全过程所需操办的一切事宜,我们还特别推出针对不同价位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特别需求服务,免去客户失去亲人后的悲痛及忙乱,使您避繁从简,为丧家所做,做丧家所想。我们尊崇“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追寻思辨、推陈出新,让亲人多一份欣慰,帮逝者画人生句号!

上海殡葬服务公司

咨询范围:
1.如何提前准备
2.如何选择寿衣
3.如何选择灵车
4.如何选择棺木
5.如何安排殡仪流程
6.如何选择寿盒
7.如何布置灵堂
8.如何选择墓地

上海殡葬服务公司


二. 提前准备:
1. 准备寿衣:提前准备,老人过世后,匆忙选购,无法买到满意寿衣
2. 遗像素材:较好选择有电子版或底版的照片,以保证遗像的清晰度
3. 净身用品:白酒和两条毛巾
三. 净身穿衣: 由工作人员为逝者进行处理,擦拭身体,穿戴寿衣。
四. 灵车接运:  由工作人员将逝者入棺,请入殡仪车,接运至殡仪馆。
五. 遗体寄存:  1.殡仪馆: 2.医院太平间:
六. 灵堂布置: 根据家属屋内情况,摆设供桌、遗像、香炉、长明蜡、贡品、花篮等。
七. 殡仪服务方案确定:根据参加告别人数,确定告别厅规模,时间,地点
遗体化妆、司仪主持、横幅挽幛、摄影摄像
八. 殡葬用品准备确认:遗像、黑纱、签到本、骨灰盒、随葬品、花圈花篮、挽联等
九. 遗体告别:殡仪人员布置会场,亲属肃立于告别厅,司仪主持,来宾鞠躬瞻仰逝者。
十. 火化服务:普通火化炉用纸棺、豪华火化炉用木棺
十一. 骨灰寄存:
1.家属家中寄存
2.殡仪馆骨灰堂寄存:按年收费,价格不等
3.墓地寄存:墓地陵园会对预定墓地的用户提供免费寄存骨灰服务
十二. 骨灰安葬:
1.选择墓地,入土为安
2.树葬及海葬,生态环保

丧事“守灵”哪些人必须守?

所谓“守灵”,即在灵堂守护逝者。守灵由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守灵是从逝者角度来说的,即灵堂逝者必须有人昼夜看护。狭义守灵是从丧服人员角度来说的,因为白天有事,所以夜晚守灵看护逝者。一般所谓守灵,是指狭义守灵。

作为一种丧礼规定和习俗要求 ,守灵的应用非常广泛,古今中外都有。现时城乡丧事活动,守灵在各民族各地区都是必需事项。

现在所谓守灵,是指在停殡期间即下葬之前守灵,《仪礼》的守灵包括整个居丧期间,即所谓居丧三年,也就是守灵三年,具体要求也十分苛刻。《朱子家礼–丧礼》较为人性化,关于守灵的规定是:“三年之丧,夜则寝於尸旁,藉槀枕块。病羸者藉以草荐可也。期以下寝於侧近,男女异室,外亲归家可也。”大致意思是:斩衰三年丧服的子孙等,夜晚要寝在尸旁,睡在草上,枕着土块。身体不好的,可以用草垫子。齐衰一年丧服的兄弟、侄等,可以睡在旁边的屋内。外亲如娘家人、已嫁女家人可以回家不守灵。

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贾敬死有:“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块,恨苦居丧。”第一百一十回写史贾母死有:“宝玉、贾环、贾兰是亲孙,年纪又小,都应守灵。”所谓“藉草枕块”,就是守灵。

关于守灵的范围。礼法要求的是必须守灵的人员,并没有禁止守灵的人员规定。也就是说,所有奔丧到丧人员都可以守灵,但重服人员如孝子孝孙等必须守灵。

关于守灵的要求。现时生活中,守灵不需要“藉草枕块”,但习俗也有一些讲究和要求。一般来说,灵堂内不得放凳子、椅子、床铺、沙发等,守灵当然也不能使用这些东西。在灵堂守灵,可以铺谷草,但不能铺席子;可以枕草纸,不能枕枕头;可以盖被子,但不能脱衣服,必须和衣而卧;守灵可以相互小声说话,但不能高声渲语。守灵不能脱丧服。

按规定要求是这样,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变通,原则上不能糟践和折磨自己的身体,不能弄出病来。既要守灵尽到心意,又要休息好不影响健康。

守灵应当自咽气停尸开始,一直守到出殡。

守灵时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当尘埃落定,一个人离开人世,亲人们会为其安排守灵作最后的告别。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对逝去的先人的尊重,那么守灵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在守灵时又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呢?

守灵

守灵的起源

守灵一词,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守护在灵床、灵柩或者灵位旁边,它最早见于明末作家凌濛初写的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一书中:”儿媳两个也不守灵。“在清代曹雪芹写成的《红楼梦》一书中,对于守灵也有描述:”宝玉 、贾环 、贾兰是亲孙,年纪又小,都应守灵。

由此可以看得出,在明清时期守灵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其实,在这之前,守灵一直存在,只不过没有体现在文学中。像再早千古一帝秦始皇命丧于沙丘,而在之前,早已知命不休矣,大造地下皇宫,来安葬死后的自己。在死后到下葬的这段时间里,必然会有人守护,想必是最早的守灵起源了。

守灵

为何守灵

守灵愈来愈成为一种习俗,为人们所遵循,之所以会守灵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古代,人们笃信人死后,有魂灵,而魂灵所去往的地方是阴间。当一个人去世后,他首先会到阴间探探路,而后回到家里看一看在世的亲人。而家人为其设立灵堂,在旁边点上灯,正是为其照亮回家的路,以防在路上迷失方向。

二是人死后,亲人要遥寄哀思。这就是所谓的“停灵”(正因为有停灵,才有守灵)。停灵的时间基本上是三天,在这三天里,亲人与去世的人倾诉要说的话,作最后的告别。周朝时期,《礼记》一书中,曾这样描述:“三日而后殓者,……孝之心亦益已衰”。

三是在人死后,亲人要通知故人、亲朋好友作别;还要做一些入殓、下葬的准备工作。在这期间“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意思是,当先人去世后,为其临走前准备的衣服、器具都安排妥当,远方的亲戚在这段时间里也能够赶来:白天安排各项筹备事情,夜里守灵,一切便变得紧张、有序。

守灵

守灵之时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灵堂大多设在家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有设在殡仪馆里。但是不管在哪守灵,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一是守灵之时,要穿素装,并且神情庄重,女子不得浓妆艳抹,佩戴首饰,披头散发。切不可穿着随意、邋里邋遢、嬉笑打闹,以表示对先人的尊重。

二是守灵之时,孕妇、产妇或者流产的女子都不可以进入灵堂,如果万不得已,必须要去的话,这些女子要穿着颜色五种以上的衣服上前祭拜,以免给自己带来晦气。

三是守灵之时,如果先人尸体出现了腐烂、有异味,切不可口出嫌弃之语,要对其进行清洁、整理。

四是守灵之时,不可因为遗嘱、财产、下葬等问题在灵堂之前发生口角和争吵。也就是说,在此时,纵使有天大的委屈,也要暂时忍让,待到送走先人,让其体面地离开后,再解决也不迟。

守灵

五是守灵之时,男女不可在灵堂内发生暧昧之举,也不可在其中发生各种淫乱行为,不然轻者霉运不断;重者有血光之灾。

六是守灵之时,如果子孙中有结婚但是没有超过百日的,要穿戴红白孝布,以免喜煞冲白煞,从而让先人在西行路上路遇坎坷;另外,如果有胆量非常小的后生,非常惧怕丧葬之事,最好提前做好回避,以免受到惊吓。

七是守灵之时,要避免猫、狗等动物靠近灵柩、尸体。这是因为在人死后,尸体周围会有大量的阴离子存在,而猫、狗的毛发上存在巨大的静电,两者接触时,会刺激先人尸体皮肤组织发生活动。从行为表现来看,就是动物跳过尸体的时候,尸体会突然直立起来,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诈尸”。如果出现“诈尸”,定然会给肃穆的灵堂,增添更多的恐怖。

为什么人死后要守灵?一般都是守三天?

守灵在很多地方叫守夜,也有别的叫法,但都是亲人死后的夜晚要守在亲人灵柩前烧纸,一夜不可睡眠。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礼记·问丧》中就有对三日而殓的详细解释,文中先说:“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然后详细解释了为何如此:“ 后面还说此是圣人所定,原因在于孝子的亲人刚刚过世,孝子过于哀伤会趴在尸体上哭,希望亲人复生,人不可夺人情,但三天还不复生,就不会活了。此时孝子哀伤之心也衰落了,丧葬的准备也做好了,远方的亲戚也来了,所以有此一说。

《礼记》中的三日而殓是很科学的,考虑到人情和经济,还要招待客人,家庭负担很大,所以古代有很人卖身葬父。如停尸日久花费必然更大,而且父母之躯不得入土安眠,对子孙后代也有不好的影响!

也就是说三日而殓是为活人考虑才有的的,守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如此。家中有人过世,人的心情多是悲痛,而守灵则让家人在一起分担这种悲痛,这时人对悲痛的感受会轻很多。在守灵的时候很多地方会吹吹打打,会请人来度亡,这些吹吹打打的孝歌,度亡的经文都是不仅劝导世人也劝解死人好去轮回。

而守灵也是我们对孝的表达,孝子见亲死,多不信亲人逝去,悲痛之下哪里睡得着?心中怀念亲人,在守夜中烧纸将心中思念一句句说给亲人听,这是人之常情。

从死人的角度来看,我们道教认为人出生后就入当地阴司,所以道教法事和民间算命都讲究祖籍和出生地,人死后都一开始三魂未离,七魄不散,虽未如轮回,但当地阴司已知,此时给亡人守夜烧纸,也是在帮亡者积累阴间福德,对亡者好处很大。

当然在今天很多人没条件守夜,但家人聚集在一起,给亡者烧纸钱,为亡者积累阴间福资这些皆可就地来做,不一定非要摆灵堂耗费众多!毕竟老祖宗提倡的是厚养薄葬,生前做到对老人尽孝,让老人安享晚年而走便是最大的面子!

殡葬之吊唁的礼节

我们在一生之中,或多或少都会参加一些葬礼。然而由于次数并不是特别频繁,大多数人对其中的礼节、习俗等不是特别了解。对逝者而言,葬礼是人生最后也最重要的仪式。因此,我们在参加葬礼时,必须遵守相应的礼节,以示对逝者的尊重。下面将对吊唁时的一般礼节进行说明。

一、“第一天”的着装

逝者去世的当天被称作“第一天”。依照成都殡葬服务习俗,第一天接到丧属通知便立刻前往吊唁的,应注意穿着朴素的便装即可,而不可穿着葬礼礼服。这是十分重要的礼节,需要特别注意。突然接到的通知却穿着一身正式礼服前去,仿佛早就预料到了逝者会去世一般,这是十分失礼的行为。另外,女性还应注意不可化浓妆,不可佩戴华丽的首饰。

第二天开始,就可以穿着正式的葬礼礼服前往了。如果平时没有准备葬礼礼服,治丧现场一般提供礼服租赁。

二、吊唁的流程

依照成都殡葬服务习俗,到达灵堂后,首先应该向接待自己的丧属就逝者的离去表示哀悼,并致以慰问。然后在其指引下到接待处签到、登记。随后,取出礼金,将其递交给接待处。递交时,口中可念“节哀顺变”。赠送礼金的同时,一般还要向逝者的灵位进献花圈。若是参加现代葬礼,或者本人奉行环保主义,可以用鲜花代替。之后,到逝者灵位前祭祀礼拜。祭拜前应该向丧属稍作施礼,祭拜时应遵循与本场葬礼形式相应的礼仪。若祭拜的人数较多,可在一旁静静等候。祭拜后若无他事,便可离开。

三、不可询问死因或病情经过

依照成都殡葬服务习俗,慰问丧属时,应当坦承自己的震惊、惋惜和哀悼,切忌矫揉造作。同时,应注意不可询问逝者的死因。若逝者是因病去世,不可询问病情的经过。同样的问题被反复询问,可能会勾起丧属心中已经暂时平复的悲痛。因此,与丧属交谈时要注意照顾丧属的情绪,避免提及一些不合时宜的话题。

四、不宜在灵堂久留

依照成都殡葬服务习俗,如果不是远道而来参加葬礼的,吊唁结束后应当尽快离开,尽量不给丧属增加麻烦。离开时,要再次向丧属致以慰问和哀悼。

无论是刚到或离开,慰问丧属时都应该在走到丧属近前,做到轻声低语。

若丧属有需要,应尽量为其提供帮助。

实行火葬的意义有哪些?

实行火葬的意义有哪些?

火葬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处置遗体的好办法,被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1、火葬是科学的殡葬方法。它对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反对唯心主义,宣传唯物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2、火葬最经济。目前火化花费只要1000元左右(其他服务项目除外),骨灰安葬可根据经济条件选择陵园、骨灰堂、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种方式。而土葬费用则相对较高,买一副棺木至少要3000多元,私自购买一台墓地至少要4000-50000元,还不包括建坟等费用。

3、火葬最卫生。遗体火化后骨灰无菌、无毒、无味,不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

4、火葬最方便。人亡故后,可直接到殡仪服务站办理遗体火葬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现代家庭。火葬前丧属可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寄托哀思;火化后骨灰盒可以寄存、邮递、携带。

5、火葬最节约资源。火葬不用棺木,少占土地,可为国家节约大量木材和土地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当代殡葬改革不应拒绝传统

在国家《殡葬管理条例》面临修订的背景下,7月14日至15日于北京举办了“中华丧葬礼仪的传承与改革学术研讨会”,五十余名海内外学者就中华传统丧礼中的人文关怀和当代价值、目前殡葬业管理的理念误区、殡葬服务业应如何引入人文关怀以彰显人的尊严、海外华人在中华传统丧葬礼仪传承与转化方面的经验,以及当前殡葬管理业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2018年7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华丧葬礼仪的传承与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展览馆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安徽大学、华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以及马来西亚道理书院等单位的五十余名海内外学者参加研讨。会议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赵法生主持,世界研究所赵文洪书记和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彭永捷教授致辞,张立文、李景林、张践、谢遐龄、方朝晖、吴飞、唐文明、韩星、王庆新、项阳、丁鼎、解光宇、杨春梅、陈进国、何其敏、陈杰思等学者先后发言,就中华传统丧礼中的人文关怀和当代价值、目前殡葬业管理的理念误区、殡葬服务业应如何引入人文关怀以彰显人的尊严、海外华人在中华传统丧葬礼仪传承与转化方面的经验,以及当前殡葬管理业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加速复兴,我国殡葬改革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以及国家《殡葬管理条例》面临修订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也是1949年以来海内外华人学者首次共同举办关于以丧葬礼仪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研讨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传统丧葬礼仪与意义的理论研究,又有对于现行《殡葬管理条例》局限、弊端的解析,还有对各地丧葬现状的调研分析,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经世特征。关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华人丧葬礼仪经验的研讨,尤其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王琛发、王爱平、邱达能、曾焕堂四位学者分别介绍了以上四地华人丧葬礼仪与管理模式,四者虽各特色,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重视传承中华礼乐文明精神的基础上加以现代转化,使得传统丧礼中“慎终追远”的教化功能得以传续,人文关怀得以表达,逝者和生者得以安顿。相关实践充分证明,中华传统礼仪经过因革损益完全可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那种将传统人生礼仪等同于“四旧”必欲破除而后快的做法,不但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蒙昧无知,在实践上也是颇不足取的。

会议认为,相比之下,我国殡葬管理制度在传承人文精神方面具有明显不足。1997年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的指导方针只是强调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土地和节约丧葬费用等功利目标,而对于“丧葬”这一重要人生礼仪的价值意义缺乏认知与表达。相关规定只注重经济考量而遗漏了人文关怀,仅具有工具理性而缺乏价值理性。由于《殡葬管理条例》直接指导、规范全国的殡葬服务业,其在指导思想与方针上的偏差将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近年来,一些地区反复发生的严重伤害逝者尊严和生者感情的事件,如河南周口平坟、江西上饶强制集中销毁五千口棺材,以及时有所闻的强行起棺焚棺等,无不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应和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所有这些事件,与当前殡葬改革本身指导理念上的偏差具有直接关系。如果不解决深层次的理念、观念问题,类似事件还会不断重复出现,殡葬改革进程也将始终难以步入坦途。此外,与会学者还根据对闽南、山东、安徽、成都、上海、北京等省市的丧葬现状调查,对于目前殡葬业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华丧葬礼仪的传承与改革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合影

与会学者认为,以“礼乐文明”著称的中华文明虽缺乏西方“一神教”式的宗教信仰,却能维系数千年之久而不中断,礼乐教化实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礼乐文明中,人生的意义不是通过对于上帝的信仰来解决,而是通过养生送死等一系列生活礼仪来实现。因此,礼乐的毁弃意味着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丧失,也必然导致道德底线的洞穿,这正是顾炎武所谓“亡文化”。古人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表明了丧祭之礼在礼乐文明中的特殊重要性。在古代先贤心目中,丧礼、祭礼等安顿死亡的礼仪比其他处理日常生活的礼仪更为重要。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将重视祭丧之礼视为道德涵养最重要的手段;孟子则明确指出,“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正由于死亡是人生大事,是亲人的生离死别,所以丧礼是生命意义的终极体现形式。这决定了丧礼理应比一般日常生活礼节更为隆重,孝子也应更加重视。要知道,日常的侍奉孝敬如有不周备之处,还会有补偿机会;而死亡只有一次,逝者不能复生,如果对此不予重视将留下终生遗憾。一个连自己父母的丧事都草草了事、马虎敷衍之人,其内心世界已可见一斑,要求这样的人在父母生时能够恪尽孝道并能关爱和利益众生,那真是难上加难,“难矣哉”!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传统丧礼不需要改革,儒家思想从来不缺乏礼仪改革的精神动力。孔子早就提出“礼以时为大”,礼仪必须在因革损益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改革的前提是合理继承,现代转化要有转化的对象。没有了传统的根基,所谓的改革如同沙上建塔,注定劳而无功。所以,像近年来山东莱芜、曲阜等地对于丧礼实行“八取消”或者“十取消”,是以殡葬改革之名行破坏传统文化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依然将传统礼俗等同于“四旧”的错误认识,其结果不但挫伤了民众感情,加剧了干群对立,而且还会摧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近乎梁漱溟所说的“文化自杀”。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加以深刻反思并纠偏,使丧礼改革重返传承与转化并举的理性轨道。